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碧螺春为什么有的卷有的不卷,以及怎么看碧螺春茶叶的好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一、乔婆子碧螺春的来历
1、久负盛名的碧螺春茶,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有关碧螺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2、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湖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带回作饮料。有一年,因产量特多,竹筐装不下,大家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姑娘都嚷着:“吓煞人香!”。这“吓煞人香”是苏州方言,意思是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人争传,“吓煞人香”便成了茶名。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康熙认为“吓煞人香”这个名字不雅,便赐名为“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二、碧螺春叶子变黄是怎么回事
有的碧螺春茶叶在冲泡之后其叶底是偏黄色的,那么碧螺春叶底变黄是怎么了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加工的时候不小心焖黄了;二是其原料过嫩,其中的叶绿素比较少,所以色泽偏黄。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
通常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
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碧螺春茶叶制作要求很高,早春时期,茶芽初发,芽尖部分,即“一旗一枪”不超过2厘米时采摘下来,经过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等一系列特殊工艺加工而成。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三、碧螺春什么时候采摘
1、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结束。春分至清明产的茶品质最好。通常以芽和芽长1.6-2.0厘米的叶子为原料,叶子形状像麻雀舌,称为“麻雀舌”。牙齿洁白卷曲,叶子卷曲青绿色,叶底嫩滑,均匀明亮。假苏州碧螺春叶肥硕,茎多,无花果清香味,芽叶长短不均,黄色。
2、绿色,螺旋形,早春出产。脐带的形状细长,绒毛遍布,白发隐藏;冲泡成茶后,色泽浅绿明亮,口感清香浓郁,饮后感觉香甜。人们对这种茶赞不绝口:“铜丝条,螺旋形,有毛,清香果味,清新爽口”。
四、为啥有的碧螺春茶叶是长条形状,有的是圆球球的蜗牛卷
碧螺春的特点:铜丝细,螺旋型,浑身毛意思是:很细长条型,螺旋万确,细看有细小的白毛你说的:“有的是圆球球的蜗牛卷”有可能是绿螺和碧螺春不是一样的品种,碧螺春的芽头比较小,并且有以上特点不会做成蜗牛卷的
五、碧螺春介绍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六、碧螺春茶什么时节采摘最好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江南古镇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山及西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东山碧螺春”。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云中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七、碧螺春卷曲的好还是不卷的好
优质的碧螺春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如蜜蜂腿,像铜丝条,呈螺形,色泽银绿隐翠,满身披毫,银芽显露,一芽一叶,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且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文章分享结束,碧螺春为什么有的卷有的不卷和怎么看碧螺春茶叶的好坏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江苏碧螺春:品质、口感、鉴别与购买指南
2025-06-01 15:04:11统一绿茶价格-一升的统一绿茶多少钱
2025-06-17 00:17:00绿茶杀青工艺详解:标准、过程、注意事项及与发酵的关系
2025-04-25 10:18:04天尊贡芽小说「九天仙尊小说」
2025-04-10 21:49:26山东省海阳市绿茶观摩评比会议:提升绿茶技艺,保障品质发展
2025-06-09 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