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食用商品,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口感和健康。在探讨茶叶品质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及品质的系统性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制法。理想的茶叶分类方法必须兼顾品质和制法的系统性,在传统的、通俗的分法基础上加以系统化,以便于实际运用。
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
如果不能表明制法和品质的系统性,即使便于实用,也只是人为的分类,而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要求。研究茶叶分类要先从两方面着手:①研究各种茶叶制法的互相联系;②研究各种茶叶品质的异同。茶叶分类是研究制茶技术和品质的第一步工作。不懂得制茶技术和品质差异,对制茶分类就没有发言权。
以制茶方法为基础的分类
茶叶分类应该以制茶方法为基础。从这种茶类演变到那种茶类,制法有很大改革。这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制法逐渐革新、变化,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许多品质不同、但却相近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了一定时候,就成为一种新茶类。
每种茶类在制法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如红茶类都有一个促进黄烷醇氧化的渥红过程;绿茶类都有一个制止黄烷醇氧化的杀青过程;黑茶类都有一个堆积做色过程。如果两种茶叶品质很相似,表明其制法也很相近,彼此有较密切的关系。反之,如果两种茶叶品质区别较大,则其制法也不相近,品质的联系差异就较大。例如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品质,区别不大,制法相似;而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区别较大,切细红茶揉捻时,要边揉边切或不经萎凋过程,制法与工夫红茶有很大不同。茶叶类型不同,主要是由于制法不同。茶叶分类应该以制法为根据,才能有完整的、合理的系统。
结合茶叶品质的异同
茶叶分类又要结合茶叶品质的异同。品质的特点,首先是形状差异很大,特别是我国绿茶类,更是如此。如珠茶、眉茶、片茶、尖茶等等。其次是色泽的区别,包括干看的叶色、湿看的汤色和叶底。绿、黄、黑、白、青、红的分类,不但色泽不同,而且制法和品质也各有系统。
我国茶叶分类的历史演变
我国历代都未研究茶叶分类,只是凭借人们的意愿给予一个称呼,未能表明茶类的不同特点,亦未达到分类的要求。到了唐代,已有蒸青团茶(绿茶)和晒干叶茶(白茶)两类茶叶。但陆羽未能区别,仅从烹饮角度按形状分为4种茶叶。这种分法没有表明茶类的不同特点,不能作为分类标准。
宋代,蒸青团茶逐渐发展到蒸青散茶,俗分为片茶、散茶和腊面茶(贡茶)3类。这3种茶叶制法不同,品质也不同,但都属于绿茶类,或者作为分类的“目”,不是分类的“纲”。
明初,绿茶分芽茶和叶茶两类,未及白茶。明朝后半期已有5大类茶叶,然仅分绿茶和红茶两类,未及黄、黑、白等茶类。
到了清代,6大茶类都有了。为了应用起见,也曾依俗称归类。如按产地不同,分为平水茶(绿茶)、武夷茶(青茶)、祁门茶(红茶);按销路不同,分为内销茶(绿茶类)、外销茶(红、绿类)、侨销茶(青茶)、边销茶(黑茶)等;按制法不同,分为发酵”茶(红茶),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青茶);按制茶季节不同,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但制法相同,有时也可以制出季节不同、品质相同的茶叶。按品质不同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花茶、蒸压茶亦不妥。绿茶、青茶都有花茶;绿茶、黑茶、红茶都有蒸压茶,这两种茶都不能单独各成一类,而且未及白茶、黄茶和黑茶。上述分类方法都有缺点,不符合分类的科学原则。
茶叶分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茶叶品质的鉴定,还涉及到茶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制茶方法和茶叶品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茶叶分类体系,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十元茶叶:亲民价格下的高品质茶香,传承茶文化新篇章
2025-06-17 06:49:15武当八仙观茶叶总场「武当秘传八仙拳秘诀」
2025-04-19 20:02:49遂宁茶叶批发市场-四川茶叶批发市场在哪里
2025-04-16 14:49:31乌龙茶的健康功效,让你爱上这种纯正单一的茶叶
2025-04-10 09:28:13吴裕泰哪款茶叶最有名「吴裕泰罐装茶叶价格」
2025-06-12 0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