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以茶悟道 禅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禅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一、赵州茶的禅宗典故的意思
1、唐代僧人从谂禅师(778~897)住赵州观音院(今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人称“赵州古佛”。史载:有僧到赵州参拜从谂。师问二新道:“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何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问:“吃茶去!”
2、从谂禅师这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茶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由于其高深的理念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3、不论是中国茶道,还是从中国传续过去的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其思想背景皆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皆为“禅”。茶道是从禅宗而来,同时也以禅宗为依归。有学者研究表明:佛教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出现重大变化,产生最重要的流派——禅宗。禅宗强调“顿悟”,它以通过寺庙茶事活动,追求“清、寂、和、敬”的思想禅境,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茶文化。
4、“吃茶去”成为禅林法语,更重要的是创造了饮茶意境,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所谓“智者悟禅,清茶一杯”“欲问禅,想想茶”“茶道至深,即可通禅”等正是“吃茶去”精神理念的真实体现。茶是客观物质的,但物质可以变为精神,从看得见、闻得到、品得出的色、香、味,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静”,正是茶道之灵魂。因而有人认为,赵州茶是“禅茶一味”肇始标志。赵州茶的出现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大唐茶道”及“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大凡世上对“吃茶去”或“茶禅一味”崇尚者,无论是日、韩茶道组织,还是国内外茶文化机构,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只因有了“吃茶去”,才使禅学理念融入了生活;也因有了“吃茶去”,才使茶文化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内涵。
6、换言之,由于“吃茶去”加深了茶文化的内涵而走向大众化,故而“吃茶去”超越了宗教、政治和思想,只管滋养人类的生命。于是,许多茶人把“吃茶去”当作是一种享受和乐趣;许多国际茶会谈论着“吃茶去”;许多国内外茶社的四壁翰墨飘香着“吃茶去”;许多茶人的名片上印上了大小不等的“吃茶去”作为励志目标;许多国内外书画名家纷纷挥墨着“吃茶去”条幅作赠礼;许多诗人的思绪跟随着“吃茶去”突然涌动起无数诗篇……其影响、其效应、其知名度已不亚于同处一地的“天下第一桥”赵州桥。
二、深山悟道诗句
1、是指在深山中领悟到道理的诗句。这类诗句通常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领悟。具体的句有很多,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人生痴情和无奈的思考。
2、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传达了的心境和感悟。
三、悟道最好的十首诗
1、寒山,居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的寒岩幽窟中,因不详其姓氏,故以"寒山"称之,又称寒山子或贫子。寒山常至国清寺,有僧名拾得,与寒山交友。传说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与丰干(弥陀化身)、拾得(普贤化身)号称"三圣"。又以三者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亦称"国清三隐"。
2、二、唐·庞蕴阴《联灯会要》卷六
3、庞蕴(?—808),唐代著名在家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后参礼马祖道一,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元和年间,偕家人躬耕于鹿门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彻悟。遗有《庞居土语录》。
4、三、唐·大梅法常《景德传灯录》卷七
5、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6、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7、法常大师(752-839),唐代僧。湖北襄阳人。师志于禅,初于马祖道一处参学。后隐于大梅山(浙江鄞县)静修。一日,一僧奉马祖之令,至大梅山对师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闻之而谓:"梅子熟也!"自此法誉大彰,学人四至。
8、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9、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10、希运(?一850),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幼出家于洪州黄檗山,聪慧利达,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相貌殊异,额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谒百丈怀海,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的心要,时河东节度使裴休镇宛陵,建寺,迎请说法。门下有临济义玄、睦州道踪等十数人。所述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广行于世。
11、五、唐·香严智闲《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12、香严智闲(?—898),唐代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佑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秘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世称香严禅师。
13、六、唐·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14、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15、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淂知。
16、洞山良价(807-869),唐代曹洞宗之祖。越州会稽(浙江会稽)人。于五泄山礼灵默禅师披剃。曾访沩山灵佑禅师,参"无情说法"公案,不契。受指示往诣云岩昙晟禅师,问无情说法之义,辞归时,涉水睹影,大悟前旨。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门风颇振。其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尤以本寂的法系,称作曹山,合称之,即为曹洞宗。著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等。
17、七、唐·洞山良价《景德传灯录》卷十五
18、八、唐·古灵神赞《五灯会元》卷四
19、古灵神赞,唐代禅僧。初于福州大中寺受业,后遇百丈怀海禅师始开悟得法。
20、九、唐·灵云志勤《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21、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22、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女今更不疑。
23、灵云,唐代僧。福建长溪人。嗣法于长庆大安。初住大沩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禅林称为"灵云见桃明心"、"灵云桃花悟道"。
24、十、唐·长沙景岑《景德传灯景》卷十
25、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
26、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27、景岑,唐代禅僧。幼年出家,参南泉普愿,嗣其法。初住长沙鹿苑寺,复住湖南长沙山,大宣教化,时人称为长沙和尚。师机锋峻峭,与仰山对话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谓其有如大虫(虎)之暴乱,故诸方称其为"岑大虫"。谥号"招贤大师"。
四、开山祖师故事
1、了悟(?—989),讳清耸,俗姓郑,福建福清人氏。相传其母梦见自己吞下一颗宝石,得孕后生下了悟。
2、小了悟自幼不同于凡童,言语神异,十几岁时就天天吵着要出家,家人拗不过他,便依着他到福州怡山长庆寺拜慧棱禅师剃度受具足戒,成了一名小沙弥。
3、后来他又拜谒法眼文益禅师。初参法眼时,刚好遇到天下雨,法眼指着雨道:“滴滴落在上座眼里。”了悟起初还不明白法眼此话的要旨。后来因为批读《华严经》才有了感悟,得到法眼的认可,正式成了他的法嗣。后来他又到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四明山结庐修法。当时节度使钱亿十分仰慕了悟,执弟子礼拜他为师。
4、吴越王钱俶也听人常提及了悟的法德,便命了悟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开堂讲法,后来又让了悟长期居位灵隐寺。
5、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俶读《华严经》中“不到支提不为僧”一句,请了许多高僧询问支提的去处,众僧没有一个能答上。于是便又让人请来了悟,了悟答曰:“臣少游闽,至第一洞天,父老相传山有菩萨止住,时现天灯照耀,宝磬鸣空,知是天冠说法地也。”王钱俶遂委遣相国沈伦同了悟一起入闽觅圣。
6、相传二人初到,夜宿小支寺,闻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时大时小,时近时远,便知有异。第二天,循着钟声传来的方向伐木斩荆而进,走到半山腰,看见有一只白猿在不远处出现,把他们引向深山。第三天黄昏时节,一行人走到一条溪涧边,忽然间那只引路白猿不见踪影,溪对面的林木间却出现一座高大巍峨的寺宇,大门的匾额上大书“化成之寺”。走进一看,寺内殿阁峥嵘,有僧众一千多人,当晚他们就留宿在寺内。
7、次日早晨醒来时竟然发现哪有什么寺院,所有人都躺卧在荒草灌木丛中过夜。大家都觉得此际遇十分灵异,便将此事上报给王钱俶。王钱俶也感到奇异,以为是佛祖显灵点化他,于是便从国库中拨出公帑,在化成之寺处建寺。并铸造天冠菩萨铁圣像一千尊,命人用船运到支提新的寺院里供奉,同时敕命了悟为首任住持,就这样,支提山便有了支提寺,了悟也成了支提寺开山始祖。
8、了悟主持支提寺不久便返回灵隐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圆寂,法嗣八人:临安功臣道慈、秀州罗汉愿昭、处州报恩师智、衢州谷宁可先、临安瑞龙希圆、临安保清遇宁、临安光孝道端和福州支提辩隆。
9、其中辩隆在了悟返回灵隐寺后继主法席,成为支提寺第二任住持。
关于以茶悟道 禅师和禅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茶香人生:品茶悟道,茶与生活的哲学探寻
2025-08-10 00:45:33以茶悟道 禅师「禅师」
2025-08-11 00:45:57